2019年,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的一句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曾激荡起无数观众的内心,燃起人们对命运抗争的无限憧憬。然而,现实中的“哪吒”,却未能上演同样震撼的逆转剧本。曾经在2022年风光无限,摘得新势力销量桂冠的哪吒汽车,如今已深陷破产重整的泥潭,确认的巨额债务高达51亿元,公司账户内仅余1500余万元的微薄资金,而近50万车主则面临着车联网服务中断、售后维权无门的窘境。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此前围绕“哪吒”这一商标的归属,汽车公司与电影公司曾展开多轮博弈,最终,在法律的裁决下,娱乐界获得了胜利,而汽车界的“哪吒”则输掉了这场版权之争。时至今日,我们不得不承认,哪吒汽车未能如其名字所象征的那样,成为一个能够改写自身命运的英雄。
哪吒汽车的运营主体为合众新能源。自2014年问世以来,这家公司几乎从未实现过盈利,完全依靠一轮又一轮的融资“输血”勉强维系。尽管累计进行了十一轮融资,耗资已超过200亿元,但其结果却是销量越好亏损越深,最终导致资金链彻底断裂。
展开剩余82%
2014年,正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蓄势待发的初期。在政策补贴的东风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广浪潮下,创始人方运舟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赋予的机会。随后,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也强势入局,两人一拍即合,“为人民造车”的口号响彻云霄,哪吒汽车也因此迅速实现了量产。
曾经,融资能力是合众新能源最引以为傲的“利器”。每轮融资基本都在20亿元以上,累计吸金超过200亿元。然而,这些巨额资金并未转化为真正的市场竞争力。哪吒汽车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投入不足,关键零部件高度依赖外部采购,甚至连车机屏幕都被用户诟病为“过时的平板电脑”。
低廉的价格,成为了哪吒汽车实现销量快速增长的“法宝”。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,10万元左右的价格区间,能够拥有一辆续航尚可、空间宽敞且配备大尺寸屏幕的电动汽车,确实吸引了不少消费者。正是凭借这一“低价策略”,哪吒汽车在2022年一举夺魁,登上了新势力销量榜的首位。
然而,市场的繁荣背后,却是越卖越深的亏损。哪吒汽车年均亏损额高达60亿元,这意味着每售出一辆车,都在蚀本经营。低价策略无法带来可观的利润,品牌形象也难以实现向上突破。一旦国家政策补贴退坡,其成本压力便立刻暴露无遗。
2024年,哪吒汽车的危机全面爆发,一系列的负面事件接踵而至:
6月,其在港股的IPO之路以失败告终,招股书中披露的连续巨额亏损触目惊心。
10月,作为关键供应商的电池企业因欠款问题停止供货,导致哪吒汽车的生产线陷入瘫痪。
今年1月,单月销量骤降至仅110台,市场表现令人扼腕。
4月,消费者面临提车无望、退款困难的困境。
5月,经销商因资金问题围堵工厂,员工和供应商也纷纷上门讨债,场面一度十分混乱。
对老车主而言,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车联网功能被无情切断。远程控制、在线导航等本应是智能汽车的基础功能,如今全部失效。想要继续享受这些服务?车主们必须自费购买流量,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哪吒,如今却变成了“什么都不能”的“残疾车”。
与此同时,在主营业务持续“失血”的情况下,合众新能源却盲目推行高端化战略和海外扩张计划。一个尚未站稳脚跟的品牌,突然采取多线作战的策略,结果却是高端车型销量惨淡,海外市场也未见起色,反而加速了资金的耗竭。
公司内部管理同样混乱不堪。2024年,多名高管纷纷离职,裁员比例高达70%,研发团队几乎被解散。对于一个本就技术积累薄弱的企业而言,这无疑是彻底失去了翻盘的资本。
哪吒汽车并非新势力阵营中唯一倒下的企业。威马汽车在烧光400亿元巨款后,已于去年10月申请破产。近期虽有传言称其将被“深圳翔飞汽车”接盘复活,但背后牵涉的“宝能系”自身也负债累累,威马能否真正迎来新生,仍是未知数。
然而,市场中也并非全是悲歌。零跑汽车便是一个在逆境中成功实现“翻盘”的例子。它选择了坚持自主研发核心技术,将电机、电池管理系统、智能座舱等关键模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尽管研发投入巨大,但零跑汽车逐步实现了毛利率转正,今年一季度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仍高达8%,正一步步走出亏损的泥沼。
回过头来看,哪吒汽车的失败并非偶然。在缺乏盈利模式的情况下盲目扩张,在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过度依赖外部供应商,在品牌认知度不高的情况下强行推行高端化,哪吒汽车的每一步都加速消耗着市场的信任和资本的耐心。
相比之下,后来者小米汽车则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市场策略:全栈自研、打造生态互联、创始人亲自深度体验并代言,最终实现了口碑与销量的双丰收。雷军不仅成功将汽车产品制造出来,更重要的是,他将其成功地销售出去。上市仅四个月,小米汽车的锁单量便已突破10万辆,并且仍在快速攀升。
汽车行业是一场考验耐力和智慧的马拉松,单纯依靠融资输血,注定无法跑完全程。缺乏自我“造血”能力,没有以核心技术构建的“护城河”,仅凭低价和营销手段,最终只会如昙花一现,转瞬即逝。
哪吒汽车或许仍在苦苦寻找“救命稻草”,但它需要的,绝不仅仅是一笔简单的资金注入,而是一个彻底重塑的、可持续的商业模式。
一家企业的轰然倒下,背后牵涉的是供应商的损失、员工的失业,以及50万车主的无奈与心酸。这无疑也是给所有新势力品牌敲响的一记警钟:光靠烧钱无法赢得未来,最终能够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生存下来的,必定是那些真正尊重技术、稳健经营、并能为用户创造持久价值的企业。
哪吒没有风火轮,也许已是回天乏术。但这场产业的淘汰赛仍在继续,市场的洗牌仍在进行。下一个黯然离场的会是谁?下一个脱颖而出、稳固立足的又将是哪一个?时间,终将为我们揭晓所有答案。"
发布于:广东省